关东指的是哪个关以东(关东地区是指哪个关以东)

来源:bianji2 时间:2021-11-24 10:09 阅读

关东是指什么以东?

“关东”作为汉字文化圈的地理专有名词源自中国先秦时期,泛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但随着时代变迁,“关东”在中国的意涵有所变化,自明代至今,“关东”泛指山海关以东的地区。

关东出相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多出宰相,典出《晋书·姚兴载记》。秦汉时普遍用地处崤山谷地的函谷关、大散关作为区分东、中、西三大地域的界标,分别称关东、关中、关西。以上等等表明秦汉关东由来。

扩展资料:

“闯关东”有广义的与狭义的两个概念。有史以来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皆可谓之“闯关东”,此为广义。狭义的“闯关东”仅是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关内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我们通常所说的“闯关东”是狭义的。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关东

关东指的是哪个关以东

关中、关内、关外和关东各指哪些地方?

关中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

现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总面积55623平方公里。

关内,古代在今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叫关内。今指山海关以西或嘉峪关以东一带地区。

①秦、汉是定都陕西的王朝,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为“关外”。

②初开始,指山西雁门关以外的漠北之地。

③明清称东北三省,即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为“关外”,因位于山海关以外而得名。

④如今,深圳市二线关以外的地区,即宝安区、龙岗区和光明新区,当地人也俗称关外。

古代关东通常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三国演义中,曹操、袁绍等18路诸侯伐董卓时,自称关东联军,主要是指虎牢关以东。

近现代的关东主要指山海关以东,即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四盟市(蒙东源于关东),今泛称“东北”,明朝俗称“关东”,清朝称之为满洲东三省。

直到当代仍在民间盛行。历代对关东行政区划不一,名称种种,而形成一具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却是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海之变,最终跻身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林,成为它的不可分的一部分。

关中民俗:

1、乾州蛟龙鼓舞

乾县王村镇的蛟龙鼓舞属明代嘉靖年间的宫廷乐舞,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元宵节前进行表演。采用集体乐舞的艺术形式,一开始,总是先到庙宇寺院拜神,主要以敬关帝、菩萨为主,然后再是土地、龙王、娘娘神等,以祈神保佑。

2、大秦战鼓

秦汉新城正阳街办同仁村2组掌旗寨的村民们祖祖辈辈打着一种鼓,相传是秦始皇统一六国时期,大秦帝国“虎狼之师”的战鼓,村民们管此鼓叫“大秦战鼓”,大秦帝国的军魂就这样一直传到了今天。

3、西关老龙

西关老龙又叫筒子龙,是三原县一种民间龙舞艺术,民间流传着唐太宗李世民“画龙点睛”解救百姓干旱之苦的传说。每年在耍龙前,都要到清河边上举行隆重的点睛仪式,邀请权威人士或德高望重之人前来为龙点睛。

4、东寨十八罗汉

东寨十八罗汉是三原东寨村所独有的民间社火节目,由18位青壮年男子组成,其中9个体魄魁武、身强力壮的青壮年扮大罗汉,也称座子,9个活泼可爱的少年扮小罗汉,表演自始至终采用锣鼓打击乐伴奏,锣鼓队由14人组成。

参考资料来源:

人民网-关中民俗美食地图带你寻访传统年味

百度百科-关中

百度百科-关东

百度百科-关内

百度百科-关外

关东是指函谷关以东还是山海关外

1.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以前关东指的是:函谷关以东的中原地区,与关中平原分开.2.唐宋元的关东指潼关以东中原地区.3.明清至现在,把关东指为山海关外,东北平原.山海关外,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处中国东北方,自古以来,就泛称〃东北〃,而明以后又俗称〃关东〃函谷关东西是指中原地区和关中地区,而关东就在于山海关以东。

关东指的是哪个关以东

闯关东的关东具体指的是哪些地方?

闯关东的关东具体指的是: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

关,指山海关。山海关城门,一关之隔,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却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所说的关东,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闯关东的人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但和洪洞大槐树移民最大的区别,在于洪洞移民是官方行为,闯关东是民间自发。

闯关东,为什么是闯呢?

闯关东,一个“闯”字突出了这条路线的艰辛。清廷以东北为“龙兴之地”,担心关内汉人的大量迁入会损害旗人利益,破坏满族的习俗和秩序,康熙七年(1668)推行封禁政策,以后的措施越来越严厉,从局部封禁到全部封禁,从验关封海到驱逐流民。尽管禁令日见严厉,却不能完全禁阻关内民众进入东北。迫于日趋沉重的生活压力和连年不断的自然灾荒,越来越多的山东和河北省农民或泛海偷渡到辽东,或私越长城走辽西,涌向仍在沉睡的东北沃野。这些移民都是在清廷实行封禁政策的条件下进行的,故称之为“闯关东”。

为什么闯关东?

闯关东,是悲壮的历史,是一次移民壮举。山东人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从移出地看,一面是天灾,旱、水、雹、虫、疫并发。一面是人祸,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太平天国、捻军、黑旗军、义和团等都曾横扫华北诸省。直皖战争、两次直奉战争、新旧军阀的混战年年不断,战祸波及华北各省。兵灾匪祸频繁,日益加重田租、税负、差徭和额外摊派。越来越多的破产农民和灾民、难民不得不到东北去逃荒、避难。

从移入地看,东北的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大部分土地尚未开垦,华北地区地少人多。在山东等地“闯关东”由来已久,移民中向家乡寄钱者有之,带财物回乡过年者有之,也不乏发财致富成家立业者,这些刺激了更多的民众要到关外谋生赚钱。胶东有些村庄几乎村村、家家都有“闯关东”的,甚至村里青年人不去关东闯一闯就被乡人视为没出息,逐渐形成了“闯关东”的习俗。所以在华北特别是山东的胶东和河北的冀东,劳动力稍一充裕,或一遇天灾人祸,首先想到的是携家带子,或集结亲戚好友,蜂拥到关东去谋生。

闯关东的难

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满洲旅行记》中记载了当年真实的历史画面: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队队总进通化、怀仁、海龙城、朝阳镇,前后相望也。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寝者皆山东移民。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危险,“闯”入东北。

什么人闯关东?

清末,沙俄侵略东北,日本紧跟其后,两国竞相在东北扩张势力,修筑铁路、掠夺资源,需大批劳动力,迫使华北破产。农民移民关外,多是华北地区的农民,尤以山东、河北两省农民最多。山东胶东地区的登州、莱州、青州和河北省保定、滦州等冀东地区、京津地区,有便利的途径,有“闯关东”的习俗,是移民的主要输送地区;后来,重灾区河南省依靠发展起来的铁路,也有相当数量的农民逃亡到东北。

以修筑当时的中东铁路为例,《东北开发史》引日本人稻叶君山的话说:“中国苦力,如蚁之集,而劳力之供给地之山东,更乘机输送无数劳工出关为之助。是即一千五百余里之中东路乃山东苦力所完成,亦非过言也。”

闯了多少人?

据统计,1921年关内向东北移民仅为20.9万人,1926年增为56.7万人,以后移民数量猛增,1927年达到105万人、1928年为108.9万人、1929年为104.6万人、1930年为67.3万人。即从1921年至1930年的10年间共有近618万余人到东北谋生。有的学者估计,从近代明令移民实边到清代末年,移入移民(含后裔)的人口达到1400万以上,年均近30万人。有的专家认为,20世纪三十年代前,每年从冀鲁豫去东北的约有40至50万人,不少年份超过百万。

东北人和山东人

对绝大多数的山东移民来说,东三省无非是山东省的扩大。十九世纪中叶,虚掩的山海关大门敞开,流民潮涌,汹涌澎湃。人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人的流动实际上就是文化的流动。中原文化向关东地区大规模挺进,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华北与东三省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最主要的,是东三省移垦社会成员,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

称民潮打破了地域之间的局限,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传播、交流、融合和互补,有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推动东北与关内社会经济和文化更加协调和统一,双方商品的交流,资源的互补,文化习俗的融合。所说的关东,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

关,指山海关。山海关城门,一关之隔,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却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所说的关东,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闯关东的人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但和洪洞大槐树移民最大的区别,在于洪洞移民是官方行为,闯关东是民间自发。

闯关东,为什么是闯呢?

闯关东,一个“闯”字突出了这条路线的艰辛。清廷以东北为“龙兴之地”,担心关内汉人的大量迁入会损害旗人利益,破坏满族的习俗和秩序,康熙七年(1668)推行封禁政策,以后的措施越来越严厉,从局部封禁到全部封禁,从验关封海到驱逐流民。尽管禁令日见严厉,却不能完全禁阻关内民众进入东北。迫于日趋沉重的生活压力和连年不断的自然灾荒,越来越多的山东和河北省农民或泛海偷渡到辽东,或私越长城走辽西,涌向仍在沉睡的东北沃野。这些移民都是在清廷实行封禁政策的条件下进行的,故称之为“闯关东”。

为什么闯关东?

闯关东,是悲壮的历史,是一次移民壮举。山东人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从移出地看,一面是天灾,旱、水、雹、虫、疫并发。一面是人祸,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太平天国、捻军、黑旗军、义和团等都曾横扫华北诸省。直皖战争、两次直奉战争、新旧军阀的混战年年不断,战祸波及华北各省。兵灾匪祸频繁,日益加重田租、税负、差徭和额外摊派。越来越多的破产农民和灾民、难民不得不到东北去逃荒、避难。

从移入地看,东北的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大部分土地尚未开垦,华北地区地少人多。在山东等地“闯关东”由来已久,移民中向家乡寄钱者有之,带财物回乡过年者有之,也不乏发财致富成家立业者,这些刺激了更多的民众要到关外谋生赚钱。胶东有些村庄几乎村村、家家都有“闯关东”的,甚至村里青年人不去关东闯一闯就被乡人视为没出息,逐渐形成了“闯关东”的习俗。所以在华北特别是山东的胶东和河北的冀东,劳动力稍一充裕,或一遇天灾人祸,首先想到的是携家带子,或集结亲戚好友,蜂拥到关东去谋生。

闯关东的难

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满洲旅行记》中记载了当年真实的历史画面: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队队总进通化、怀仁、海龙城、朝阳镇,前后相望也。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寝者皆山东移民。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危险,“闯”入东北。

什么人闯关东?

清末,沙俄侵略东北,日本紧跟其后,两国竞相在东北扩张势力,修筑铁路、掠夺资源,需大批劳动力,迫使华北破产。农民移民关外,多是华北地区的农民,尤以山东、河北两省农民最多。山东胶东地区的登州、莱州、青州和河北省保定、滦州等冀东地区、京津地区,有便利的途径,有“闯关东”的习俗,是移民的主要输送地区;后来,重灾区河南省依靠发展起来的铁路,也有相当数量的农民逃亡到东北。

以修筑当时的中东铁路为例,《东北开发史》引日本人稻叶君山的话说:“中国苦力,如蚁之集,而劳力之供给地之山东,更乘机输送无数劳工出关为之助。是即一千五百余里之中东路乃山东苦力所完成,亦非过言也。”

闯了多少人?

据统计,1921年关内向东北移民仅为20.9万人,1926年增为56.7万人,以后移民数量猛增,1927年达到105万人、1928年为108.9万人、1929年为104.6万人、1930年为67.3万人。即从1921年至1930年的10年间共有近618万余人到东北谋生。有的学者估计,从近代明令移民实边到清代末年,移入移民(含后裔)的人口达到1400万以上,年均近30万人。有的专家认为,20世纪三十年代前,每年从冀鲁豫去东北的约有40至50万人,不少年份超过百万。

东北人和山东人

对绝大多数的山东移民来说,东三省无非是山东省的扩大。十九世纪中叶,虚掩的山海关大门敞开,流民潮涌,汹涌澎湃。人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人的流动实际上就是文化的流动。中原文化向关东地区大规模挺进,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华北与东三省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最主要的,是东三省移垦社会成员,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

称民潮打破了地域之间的局限,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传播、交流、融合和互补,有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推动东北与关内社会经济和文化更加协调和统一,双方商品的交流,资源的互补,文化习俗的融合。山海关以东(即东三省):常见于明清以来。即“闯关东”的关东。长城以北东北三省一带!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而被广泛接受。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一关之隔,却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从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满清政府却禁关令依旧。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惩罚危险,“闯”入东北,此为“闯关东”来历。

分享或转载请并注明原出处:https://news.yaliaojie.com/news/1453.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