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关东是指什么以东(东北地区关东是指什么以东的地区)

来源:bianji2 时间:2021-11-24 10:43 阅读

东北地区又称关东是指什么移动?

东北地区又称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

东北地区是在战国时期有正式的名字的,关东这个名称是明朝时期使用的,而闯关东说的就是清朝时候组织的多次针对东北地区的大移民。明朝时期,山海关在军事和政治上都有重要的意义,它把蒙元势力、满族女真人和北京城分开了,所以山海关的东边就被叫做关东。关东是指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

东北地区的地理环境:

东北地区自南向北跨中温带与寒温带,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自东南而西北,年降水量自1000mm降至300mm以下,从湿润区、半湿润区过渡到半干旱区。东北地区森林覆盖率高,可拉长冰雪消融时间,且森林贮雪有助于发展农业及林业。

东北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种比较齐全。主要金属矿产有铁、锰、铜、钼、铅、锌、金以及稀有元素等。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关东是指什么以东

东北地区的关东是指什么地方以东

“关东”明朝时被重新定义:山海关把满族八旗兵和北京城分隔开来,处于山海关之东的白山黑水被称为“关东”。在明初修成山海关及相连的长城,人们便有了内外之分的新的地理概念:把山海关以东的地方所称辽东,即今辽宁省境,统称“关外”,而把山海关以西亦即长城内侧,统称“关内”,后又渐称“关里”,有山东人、河北人、山西人,乃至江南地区的人流寓关外,往往不直说省名,而泛称为“关里人”。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指的是山海关以东的地区,这里的关就是山海关。

‘东北’为什么叫‘关东’?

关东泛指山海关以东广大区域,包括了西伯利亚,由于具有很大的冒险性,因此叫做闯关东,就是形容风险很大的意思。山东、河北的人都有闯关东的,解放以后叫做“盲流”。 清朝在入关前的28年(1616-1644年)中,与明朝激烈争夺东北,最后完全摧毁了明朝对东北的统治。并于1644年乘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政权的机会,挥师进关,占领北京,再经过近20年的战争,彻底打败了南明政权,重新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清朝是满族贵族创建的一代封建王朝。它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全国建立了具有满族文化特色的政治制度。东北是它的故乡,被清朝统治者尊为″龙兴之地″

,因而受到格外重视,很快设官建制,逐渐完善起来。自清朝定都北京后,以盛京(沈阳)为留都,设文武大臣驻守其地:″自山海关以东,留都之地,统以盛京、

吉林、黑龙江三将军。″这是清入关初,以留都总管三省一切军政庶务。顺治三年(1646年),改为奉天昂邦章京,乃全权掌管三省。以后,三省分治,各设独

立行政机构。今吉林省初设于顺治十年(1653年),称宁古塔昂邦章京,兼辖黑龙江,即两省为一个机构所辖,治所设于宁古塔(黑龙江宁安)。至康熙十五年

(1676年)将治所迁至吉林乌拉城(今吉林市)。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改称″镇守吉林等处地方将军″,简称吉林将军。今辽宁省是在乾隆十二年

(1747年)改称为″镇守盛京等处将军″,简称盛京将军。黑龙江省设治,是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反击沙俄前正式设立的,名称即为″镇守黑龙江等

处将军″,简称黑龙江将军。治所初设于瑷珲城(即旧瑷珲)。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再迁至墨尔根(今嫩江县),三十八年时,又迁到齐齐哈尔,此为将军

衙门的长久治所。

这就是清代东北三将军之由来。″三将军″虽不是行省名,但实际上是三个行省,建置与内地所设总督、巡抚有别,具有军事管辖的性质。清朝在东北、北

部与西北的″三北″地区仅设将军衙门制,突出了边疆地区军事的重要地位。还须指出,三将军所辖地区及名称,与今日之吉林、黑龙江、辽宁相合,但各自所辖范

围、疆域,大小,确有很大差别。如,清代吉林疆域,南北长,东西窄,其东至日本海,东北达库页岛,南抵长白山,西至威远堡,西南至英额门。全省疆域远比今

日吉林大得多。尽管如此,三省正式成立,体制完备,奠定了当代三省的版图。

清朝为政,反对″华夷之辨″,力主″中外一家″、″满汉一体″,在一个政权的统一治理下,无内外之分,所以,清入关后不再修长城。以康熙三十九年

(1700年)圣祖发出不修长城的谕旨为标志,自秦始皇始修,为历代所依赖的这座长达万余里的人工防御工程,已维持了2000年,至此正式废除。这不仅是

清朝的防御观念的彻底转变,更重要的是,标志着清朝完全实现了空前的″大一统″。

清朝废长城,却不废山海关。这座雄关,对于清朝来说,仍有重大的意义。它保留山海关,一是稽察往来商旅,抽取税收,对国家有利是为保护它的″龙兴

之地″,严禁内地人通过山海关进入东北,免致破坏了它的风水″龙脉″。自康熙时就实行封禁,为后世的遵循,厉行封禁长达200年左右。山海关就成了清朝封

禁东北的一个不可逾越的关口。显然,在长城失去作用的情况下,惟独山海关及其相边的一段长城,却在新的时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换言之,山海关依然是限隔内

外的一座界标。盛京、吉林、黑龙江三省是作为清朝的政治与经济的″特区″而受到严格保护。

前文说到,明代所形成的″关东″的地域概念,主要是指由它直辖的辽东地区。而到了清代,关东的区名已经扩大,就是说,已远远超出关东即盛京的范畴,把吉林、黑龙江也涵盖其内。

早在努尔哈赤起兵复仇的过程中,首先统一了建州女真。次及海西女真、东海部女真。在建后金国前后,散居在辽东地区以外的大部女真已被统一。当进入

辽东地区,又把世居于此的广大汉人也纳入到后金政权的统治之下。其子皇太极继位后,屡次远征黑龙江中上游的呼尔哈人、索伦人(实际也是女真人的不同部族。

这些部族后发展成如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族)。截止到1635年,皇太极宣布自此废除诸申的族号,改称″满洲″,标志着新的民族共同体即今之满族最后

满族登上历史舞台,进入中华民族的行列,彻底改变了明代东北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互不统属的各自分散的状态,形成了一个整体民族。再有汉

人、蒙古人与之同处一个政权之内,这就从政治上打破了明代把汉人与少数民族严格限隔的政策,使之融为一体。由此引起的地域关系大变化,是彻底废除明代所筑

辽东边墙及开原三关的藩篱,再无内外之分,整个东北地区从政治上及民族关系都连为一个整体。在清朝人的心目中,无论是盛京、吉林、黑龙江,都视为她的发祥

之地。因为他们的祖先确实源起于黑龙江流域,后离故土南迁,经吉林,进至朝鲜北部,最后辗转回迁至辽宁省境,定居于新宾的赫图阿拉(今称永陵乡)。在皇太

极为其父纂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时,开宗明义,把东北的名山――长白山定为其祖先的诞育之地。因此,长白山同努尔哈赤创业的赫图阿拉一样重要。这就是

说,在清代的地域观念上,已把辽阔的东北看成是一个没有区别的完整的地区。前叙清入关初,以盛京大臣总管全区,恰是这种地域观念的具体体现。后以东北疆土

辽阔不便管理,始将全区折为″三将军″。但从整体上,清朝把三省列为″封禁″地区,受到特别保护。这就使东北地区在全国各地区中处于特殊地位。我们说它是

有清一代的政治与经济″特区″,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关东泛指山海关以东广大区域,山海关是南北走向的,所以出了关就是向东走。说简单点,因为它在山海关以东^_^秦、汉、三国时期的关东

三国指虎牢关以东的。三国演义中,曹操,袁绍等18路诸侯伐董卓时,自称关东联军。

三国演义书 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卓曰:“关东贼起,天下播乱。长安有崤函之险;更近陇右,木石砖瓦,克日可办,宫室营造,不须月余。

袁绍见众人各自分散,就领兵拔寨,离洛阳,投关东去了。

秦、汉时期:函谷关以东。

关东出相,关西出将。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多出宰相,函谷关以西的地区多出将帅。典出《晋书·姚兴载记》。秦汉时普遍用地处崤山谷地的函谷关作为区分东、西两大地域的界标,分别称关东、关西。

以上等等表明秦汉关东由来

现在的

今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蒙东源于东北)三省区,地处祖国东北方,自古以来,就泛称〃东北〃,而明以后又俗称〃关东〃,直到当代仍在民间盛行。历代对东北行政区划不一,名称种种,而形成一个具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却是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海之变,最终跻身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林,成为它的不可分的一部分。

历史上的关东

东北地区关东是指什么以东

闯关东的关东具体指的是哪些地方?

闯关东的关东具体指的是: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

关,指山海关。山海关城门,一关之隔,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却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所说的关东,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闯关东的人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但和洪洞大槐树移民最大的区别,在于洪洞移民是官方行为,闯关东是民间自发。

闯关东,为什么是闯呢?

闯关东,一个“闯”字突出了这条路线的艰辛。清廷以东北为“龙兴之地”,担心关内汉人的大量迁入会损害旗人利益,破坏满族的习俗和秩序,康熙七年(1668)推行封禁政策,以后的措施越来越严厉,从局部封禁到全部封禁,从验关封海到驱逐流民。尽管禁令日见严厉,却不能完全禁阻关内民众进入东北。迫于日趋沉重的生活压力和连年不断的自然灾荒,越来越多的山东和河北省农民或泛海偷渡到辽东,或私越长城走辽西,涌向仍在沉睡的东北沃野。这些移民都是在清廷实行封禁政策的条件下进行的,故称之为“闯关东”。

为什么闯关东?

闯关东,是悲壮的历史,是一次移民壮举。山东人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从移出地看,一面是天灾,旱、水、雹、虫、疫并发。一面是人祸,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太平天国、捻军、黑旗军、义和团等都曾横扫华北诸省。直皖战争、两次直奉战争、新旧军阀的混战年年不断,战祸波及华北各省。兵灾匪祸频繁,日益加重田租、税负、差徭和额外摊派。越来越多的破产农民和灾民、难民不得不到东北去逃荒、避难。

从移入地看,东北的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大部分土地尚未开垦,华北地区地少人多。在山东等地“闯关东”由来已久,移民中向家乡寄钱者有之,带财物回乡过年者有之,也不乏发财致富成家立业者,这些刺激了更多的民众要到关外谋生赚钱。胶东有些村庄几乎村村、家家都有“闯关东”的,甚至村里青年人不去关东闯一闯就被乡人视为没出息,逐渐形成了“闯关东”的习俗。所以在华北特别是山东的胶东和河北的冀东,劳动力稍一充裕,或一遇天灾人祸,首先想到的是携家带子,或集结亲戚好友,蜂拥到关东去谋生。

闯关东的难

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满洲旅行记》中记载了当年真实的历史画面: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队队总进通化、怀仁、海龙城、朝阳镇,前后相望也。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寝者皆山东移民。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危险,“闯”入东北。

什么人闯关东?

清末,沙俄侵略东北,日本紧跟其后,两国竞相在东北扩张势力,修筑铁路、掠夺资源,需大批劳动力,迫使华北破产。农民移民关外,多是华北地区的农民,尤以山东、河北两省农民最多。山东胶东地区的登州、莱州、青州和河北省保定、滦州等冀东地区、京津地区,有便利的途径,有“闯关东”的习俗,是移民的主要输送地区;后来,重灾区河南省依靠发展起来的铁路,也有相当数量的农民逃亡到东北。

以修筑当时的中东铁路为例,《东北开发史》引日本人稻叶君山的话说:“中国苦力,如蚁之集,而劳力之供给地之山东,更乘机输送无数劳工出关为之助。是即一千五百余里之中东路乃山东苦力所完成,亦非过言也。”

闯了多少人?

据统计,1921年关内向东北移民仅为20.9万人,1926年增为56.7万人,以后移民数量猛增,1927年达到105万人、1928年为108.9万人、1929年为104.6万人、1930年为67.3万人。即从1921年至1930年的10年间共有近618万余人到东北谋生。有的学者估计,从近代明令移民实边到清代末年,移入移民(含后裔)的人口达到1400万以上,年均近30万人。有的专家认为,20世纪三十年代前,每年从冀鲁豫去东北的约有40至50万人,不少年份超过百万。

东北人和山东人

对绝大多数的山东移民来说,东三省无非是山东省的扩大。十九世纪中叶,虚掩的山海关大门敞开,流民潮涌,汹涌澎湃。人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人的流动实际上就是文化的流动。中原文化向关东地区大规模挺进,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华北与东三省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最主要的,是东三省移垦社会成员,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

称民潮打破了地域之间的局限,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传播、交流、融合和互补,有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推动东北与关内社会经济和文化更加协调和统一,双方商品的交流,资源的互补,文化习俗的融合。所说的关东,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

关,指山海关。山海关城门,一关之隔,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却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所说的关东,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闯关东的人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可以算得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但和洪洞大槐树移民最大的区别,在于洪洞移民是官方行为,闯关东是民间自发。

闯关东,为什么是闯呢?

闯关东,一个“闯”字突出了这条路线的艰辛。清廷以东北为“龙兴之地”,担心关内汉人的大量迁入会损害旗人利益,破坏满族的习俗和秩序,康熙七年(1668)推行封禁政策,以后的措施越来越严厉,从局部封禁到全部封禁,从验关封海到驱逐流民。尽管禁令日见严厉,却不能完全禁阻关内民众进入东北。迫于日趋沉重的生活压力和连年不断的自然灾荒,越来越多的山东和河北省农民或泛海偷渡到辽东,或私越长城走辽西,涌向仍在沉睡的东北沃野。这些移民都是在清廷实行封禁政策的条件下进行的,故称之为“闯关东”。

为什么闯关东?

闯关东,是悲壮的历史,是一次移民壮举。山东人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从移出地看,一面是天灾,旱、水、雹、虫、疫并发。一面是人祸,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太平天国、捻军、黑旗军、义和团等都曾横扫华北诸省。直皖战争、两次直奉战争、新旧军阀的混战年年不断,战祸波及华北各省。兵灾匪祸频繁,日益加重田租、税负、差徭和额外摊派。越来越多的破产农民和灾民、难民不得不到东北去逃荒、避难。

从移入地看,东北的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大部分土地尚未开垦,华北地区地少人多。在山东等地“闯关东”由来已久,移民中向家乡寄钱者有之,带财物回乡过年者有之,也不乏发财致富成家立业者,这些刺激了更多的民众要到关外谋生赚钱。胶东有些村庄几乎村村、家家都有“闯关东”的,甚至村里青年人不去关东闯一闯就被乡人视为没出息,逐渐形成了“闯关东”的习俗。所以在华北特别是山东的胶东和河北的冀东,劳动力稍一充裕,或一遇天灾人祸,首先想到的是携家带子,或集结亲戚好友,蜂拥到关东去谋生。

闯关东的难

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满洲旅行记》中记载了当年真实的历史画面: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队队总进通化、怀仁、海龙城、朝阳镇,前后相望也。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寝者皆山东移民。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危险,“闯”入东北。

什么人闯关东?

清末,沙俄侵略东北,日本紧跟其后,两国竞相在东北扩张势力,修筑铁路、掠夺资源,需大批劳动力,迫使华北破产。农民移民关外,多是华北地区的农民,尤以山东、河北两省农民最多。山东胶东地区的登州、莱州、青州和河北省保定、滦州等冀东地区、京津地区,有便利的途径,有“闯关东”的习俗,是移民的主要输送地区;后来,重灾区河南省依靠发展起来的铁路,也有相当数量的农民逃亡到东北。

以修筑当时的中东铁路为例,《东北开发史》引日本人稻叶君山的话说:“中国苦力,如蚁之集,而劳力之供给地之山东,更乘机输送无数劳工出关为之助。是即一千五百余里之中东路乃山东苦力所完成,亦非过言也。”

闯了多少人?

据统计,1921年关内向东北移民仅为20.9万人,1926年增为56.7万人,以后移民数量猛增,1927年达到105万人、1928年为108.9万人、1929年为104.6万人、1930年为67.3万人。即从1921年至1930年的10年间共有近618万余人到东北谋生。有的学者估计,从近代明令移民实边到清代末年,移入移民(含后裔)的人口达到1400万以上,年均近30万人。有的专家认为,20世纪三十年代前,每年从冀鲁豫去东北的约有40至50万人,不少年份超过百万。

东北人和山东人

对绝大多数的山东移民来说,东三省无非是山东省的扩大。十九世纪中叶,虚掩的山海关大门敞开,流民潮涌,汹涌澎湃。人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人的流动实际上就是文化的流动。中原文化向关东地区大规模挺进,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华北与东三省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最主要的,是东三省移垦社会成员,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

称民潮打破了地域之间的局限,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传播、交流、融合和互补,有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推动东北与关内社会经济和文化更加协调和统一,双方商品的交流,资源的互补,文化习俗的融合。山海关以东(即东三省):常见于明清以来。即“闯关东”的关东。长城以北东北三省一带!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而被广泛接受。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一关之隔,却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从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满清政府却禁关令依旧。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惩罚危险,“闯”入东北,此为“闯关东”来历。

分享或转载请并注明原出处:https://news.yaliaojie.com/news/1462.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