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习俗有哪些?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冬至习俗:北方吃饺子 南方煮汤圆 。
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明天就是冬至了,大家可别忘了吃饺子啊,有一句民谣是这么说的,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要说这冬至可是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在北方,冬至这天吃饺子,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留下的。据说当时张仲景辞官回乡正是冬季,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用面包成耳朵样的一种叫“娇耳”的东西煮熟给大家吃,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不仅如此,在冬至这一天,很多地方还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惯。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
而在南方则是煮汤圆、吃米团和长线面的习俗,一到冬至,那真是“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有的地方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冬至可以说是仅次于过年的一个节日。
在养生学上来讲,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冬至一阳生”、“气始于冬至”。养生的重点要注意少量多餐、戒怒戒躁,保持心情舒畅,注意合理用脑,防止过度疲劳,同时要注意加强身体锻炼。
冬至习俗:北方吃饺子 南方煮汤圆 。
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明天就是冬至了,大家可别忘了吃饺子啊,有一句民谣是这么说的,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要说这冬至可是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在北方,冬至这天吃饺子,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留下的。据说当时张仲景辞官回乡正是冬季,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用面包成耳朵样的一种叫“娇耳”的东西煮熟给大家吃,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不仅如此,在冬至这一天,很多地方还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惯。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
而在南方则是煮汤圆、吃米团和长线面的习俗,一到冬至,那真是“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有的地方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冬至可以说是仅次于过年的一个节日。
在养生学上来讲,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冬至一阳生”、“气始于冬至”。养生的重点要注意少量多餐、戒怒戒躁,保持心情舒畅,注意合理用脑,防止过度疲劳,同时要注意加强身体锻炼。
吃饺子 扫墓
冬至的民俗有哪些?
冬至,俗称“冬节”,在古代是很隆重的节日。在二十2113四节气中,冬至也最受重视。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
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5261,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4102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
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虽各有差别,但大致是相同的。做冬至圆时1653,经常应孩子们的要求捏一些小动物,如小猫、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们每到此时都很高兴。吃冬至圆以前,在门窗桌柜床灯的后面,都要分别粘一个冬至圆,称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吃冬至圆时,入口必须成双成对,以求吉利。吃到内最后只剩两粒,表示已婚的人将会万事如意;剩下一颗,表示单身未婚者将会凡事顺利。还容有些家庭在傍晚,用应时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这一天“晒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过,在这天的阳光下曝晒后收藏起来,留给日后有病的人煮粥吃。冬至历史渊源,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冬至2113
冬季: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冬至是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一天北半球黑夜最长,白昼最短。
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冬至是阴消阳长转化的关键节气。在十二辟卦为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易复卦象曰:“雷在地中,复。5261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12月21日至12月22日交节,太阳位于黄经270度,直射南回归线。 《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冬至前后,加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4102择吉辰而后省事。”由此可知从汉代起冬至是国定假日。
在中国北方有冬至日吃饺子的习俗1653,南方某些地方有冬至日吃汤圆的习俗,传说在汉朝的医圣张仲景体念家乡乡民在寒冬中工作的辛苦,在冬至那天利用羊肉等祛寒内的药材包在面皮中,作成耳朵的样子,给乡民们治病补身,这个药方的名字叫作“祛寒娇耳汤”,娇耳就是饺儿。中国南方则有吃汤圆的习俗。
在中国,人们从冬至开始数九,以九天为一九,九九八十一天,寒冬就会过去,容称为九九数尽。
附:各地谚语
上海川沙
冬至菜花年大麦
冬大过年(冬至比过年更重要)冬至,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也是中国人的一个传统节日。早在两千七百多年前的中国春秋时代,就有了“冬至”这个节气了。
在中文里,“至”是极点、顶点的意思。这并不是指气温在冬至这一天冷到了极点,而是针对地球绕太阳旋转的位置而言的。对于生活在北半球的人们来说 ,冬至这天是白昼最
短的一天。冬至之后,白天便一天比一天长了起来。 据古书记载,冬至时,皇帝要跟大臣们一起欣赏音乐5天。就是在老百姓家里,也都要吹奏乐器。这一天,皇帝还要把懂得天文历法的能人请来,核对历法,同时还要举行祭天活动。闻名世界的北京天坛,就是皇帝在冬至这天举行祭天活动的地方。
古代,冬至这一天有“贺冬”的习俗,十分热闹。这天早上,人们早早地起床,大人小孩服饰华丽,往来如云,相互庆贺。冬至,在中国民间又叫“交九”。人们习惯从这天起开始“数九”,每九天算一个“九”。第一个九天叫做“一九”,冬至是“一九”的头一天。第二个九天叫做“二九”。照此类推,一共有九个“九”,九九八十一天过后,“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在民间,还有一首歌谣形象地描述了冬至开始的天气变化规律:“一九二九,伸不出手;三九四九,冻死猫狗;五九六九,隔河看柳(指柳树开始发芽);七九河开(指河里的冰开始融化);八九雁来;九九寒尽,春暖花开。”
在中国民间还有从冬至这天开始画《九九消寒图》的习惯。先画一枝不染色的梅花,一共画出八十一个花瓣,表示自冬至开始的八十一天。冬至后,每天用颜色染在一个花瓣儿上,等到八十一个瓣儿染完了,春天也就到了。有人在染色时很有心计,如遇阴天,染上部的花瓣;晴天染下部;刮风染左边;下雨染右边,下雪染中间。这样,八十一天下来,就成了一张有趣的天气统计图表了。冬至,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也是中国人的一个传统节日。早在两千七百多年前的中国春秋时代,就有了“冬至”这个节气了。
在中文里,“至”是极点、顶点的意思。这并不是指气温在冬至这一天冷到了极点,而是针对地球绕太阳旋转的位置而言的。对于生活在北半球的人们来说 ,冬至这天是白昼最
短的一天。冬至之后,白天便一天比一天长了起来。 据古书记载,冬至时,皇帝要跟大臣们一起欣赏音乐5天。就是在老百姓家里,也都要吹奏乐器。这一天,皇帝还要把懂得天文历法的能人请来,核对历法,同时还要举行祭天活动。闻名世界的北京天坛,就是皇帝在冬至这天举行祭天活动的地方。
古代,冬至这一天有“贺冬”的习俗,十分热闹。这天早上,人们早早地起床,大人小孩服饰华丽,往来如云,相互庆贺。冬至,在中国民间又叫“交九”。人们习惯从这天起开始“数九”,每九天算一个“九”。第一个九天叫做“一九”,冬至是“一九”的头一天。第二个九天叫做“二九”。照此类推,一共有九个“九”,九九八十一天过后,“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在民间,还有一首歌谣形象地描述了冬至开始的天气变化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231633233规律:“一九二九,伸不出手;三九四九,冻死猫狗;五九六九,隔河看柳(指柳树开始发芽);七九河开(指河里的冰开始融化);八九雁来;九九寒尽,春暖花开。”
在中国民间还有从冬至这天开始画《九九消寒图》的习惯。先画一枝不染色的梅花,一共画出八十一个花瓣,表示自冬至开始的八十一天。冬至后,每天用颜色染在一个花瓣儿上,等到八十一个瓣儿染完了,春天也就到了。有人在染色时很有心计,如遇阴天,染上部的花瓣;晴天染下部;刮风染左边;下雨染右边,下雪染中间。这样,八十一天下来,就成了一张有趣的天气统计图表了。
分享或转载请并注明原出处:https://news.yaliaojie.com/news/2706.html
本信息由鸭寮街发布,不代表鸭寮街立场和观点,如标记有误或者侵犯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