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小众群体的精神狂欢

来源:编辑整理 时间:2022-06-02 12:46 阅读

关于人造肉:小众群体的精神狂欢的问题,下面农商科技小编带你了解一下:

人造肉:小众群体的精神狂欢

人造肉:小众群体的精神狂欢

  原标题:人造肉:小众群体的精神狂欢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人造肉可能不是一个好故事了。

  前不久,被比尔·盖茨押注的“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业绩亏损超市场预期,公司股价较历史 点下跌近九成。2022年Q1,Beyond Meat营收1.09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19%,但净亏损扩大至1.005亿美元,利润同比下滑268.44%。

  辉煌仿佛就在昨日,三年前,Beyond Meat在美股上市,成为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首日涨势最好的股票。这也让嗅觉敏锐的中国资本市场异常亢奋,国内迎来一波人造肉热潮,人造肉概念股在A股引发躁动,2020年国内针对植物基公司的投资事件多达21件,同比增长 500%……

  但2021年以后,人造肉在国内突然就不香了,小众尝鲜者的猎奇心态已经过去,而大众消费者对这种“四不像”的舶来品压根就不买账,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人造肉市场,出道即巅峰。

  理想与现实

  谈论人造肉,科学的归科学,商业的归商业。

  易被忽视的是,追溯由匮乏构成的人类历史,人类对肉替代品的需求巨大且持久,如何用更经济的方式,满足更多人对蛋白质的需求,是人类发展的永恒话题。

  因此,倘若从“新事物诞生”的科学角度,哪怕不是基于生物学技术的更具革命意义的培植肉,只是现在基于食品技术的植物肉,“人造肉”也是一项非常不错的发明。

  在业内人士的畅想中,随着成本下降,只要它能在一定比例上替代传统畜牧业,就能节约大量资源,比如按照Beyond Meat的说法:“相比于传统肉类生产,一份同样规格的肉饼,植物肉用水量少99%,土地使用量少93%,能源使用量少46%,温室气体排放量少90%。”

  更重要的是,随着人造肉的口味越来越多,这个世界上就无需饲养那么多真的动物,那么传统养殖业里出现的抗生素滥用,疯牛病,禽流感,猪流感等问题也将会大幅减少。

  所以至少在逻辑推演上,人造肉的出现 算是功德一桩。

  但遗憾的是,这与其能否在具体市场完成商业落地,不是一个问题——尤其是当它离开热爱肉食的欧美出生地。

  如今很少有人会怀疑,即使不考虑成本问题(成本不是最主要问题),想让人造肉通过中餐形成引爆点并不容易。

  首先,一个稍显意外的事实是,在地理因素与文化习惯的相互作用下,相较于欧美国家,整个东亚都算不上对肉食偏爱有加。我查到的数据显示,今天中国人平均每人每年吃64公斤的肉,韩国是56公斤,越南是52公斤,日本是36公斤,作为对比,美国是100公斤,德国是88公斤,荷兰是76公斤。

  而在美国人消费的肉类中,大约有60%是碎肉(譬如汉堡里的肉饼)。植物肉在欧美产品的收入来源也大多集中在汉堡,三明治,热狗,以及意大利面等品类。

  但在中国,标准化程度低的中餐,不但讲究荤素搭配,且长期拥有吃豆制品等“素肉”的传统,这也让中国消费者对人造肉产品更加挑剔。

  Beyond Meat曾试图推出一款植物性猪肉糜,希望开拓中国市场,《华盛顿邮报》就在一篇文章中讽刺道:“ 你不会尝试将煤炭卖给纽卡斯尔(煤都),那么,你认为向发明豆腐的国家兜售肉类替代食品的可能性有多大? ”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吃过人造肉产品的消费者都表示口感不尽人意,很多中国厂商的人造肉创新品类都不幸夭折。

  精神狂欢

  恕我直言,至少在中国,人造肉永远无法跻身大众市场。

  事实上,除了素食主义者,人造肉的主流消费人群,是那些信奉“自律给我自由”的人:他们是名副其实的成分党,将脂肪和碳水视作一生之敌;他们有着严重的身材焦虑,在健身房挥汗如雨;他们值得我们尊敬,但有时又愚蠢得可爱。

  但即便是他们,相较于在各类食物中防不胜防的游离糖,他们通常也不会对每日正常摄取的肉食有多么苛刻的提防,要知道,他们已经是最注重饮食结构的人,每日正常摄取的那点肉类,不会让他们有太强的负罪感。

  真正值一提的是,当人造肉试图向大众市场进击时,会遇到一个长久不衰的需求悖论:在很多领域,最需要这个东西的人,往往并不接触这个东西;而最可能得到这个东西的人,往往不太需要这个东西。

  换句话说,那些人造肉的主流消费者,平时可能已经很少吃肉;而那些平时不注意饮食结构,喜欢大口吃肉的大众消费者(譬如汉堡爱好者),根本就不会选择口感一般的人造肉,他们甚至可能根本不知道它的存在。

  总之依我之见,在可预见的未来,人造肉是只属于有“生活黑客”精神的小众狂欢。

  人造肉的本质,是一小撮人的一种“用轻微自虐换取人生意义”的生活方式,是一小撮人用来缓解“成分焦虑”的工具,是素食主义者偶尔用来“开荤”的调剂品,是环保主义者给自己披的一件精神袈裟——这几点在它诞生的西方尤其如此,而当它漂洋过海来到东方,除非有某种极小概率的文化渗透,凭借目前的这一小撮人,大概率无法引爆这一市场。

  但作为消费体验,我建议你不妨尝尝人造肉,我自己吃过一次,只是当时沉浸在“这顿真健康”的幻觉中,现在已经忘记了它的口感。

  当然,更大的可能是,口感本身就不重要,成为“更好自己”的心理暗示才重要。

分享或转载请并注明原出处:https://news.yaliaojie.com/news/5379.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