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火箭技术和中国的火箭技术,哪个更先进?
日本的火箭技术相当先进,千万不要认为日本航空技术不堪一击,早在二战时,日本空军实力就很强,日本虽然二战战败,但是日本强大的航空实力仍然还在,不过开始转型为航空,日本是世界上第四个发射卫星的,我们第五个。日本也是世界上核电站最多的,四十多个,我们今年才5个。日本的可以制造出世界上最多的核武器,中国材料不够,日本表面上看,使用落后的方式,实则在收集可制造核武器的原料,目前已经有了可以制造大约1000多枚的。日本的火箭技术,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日本卫星的精度是可调的,丝毫不逊于美国。日本是世界上第二个拥有固体火箭的国家,中国2015年才会用。日本其实很早就可以上天了,只需要稍微一改,这是目前航天界公认的。
一级火箭受控回收的意义是什么?省钱还是说,有什么更特别的价值?
美国航天飞机的两枚固体推进器就是可重复使用的,只有机腹那个庞大的燃料箱废弃不用,目的也是为了省钱。
火箭回收技术能够用于军用导弹发射吗
从理论上说,火箭回收既然能降低火箭的发射成本,那就一定能同样降低导弹的发射成本,但从现实来看却很难适用于导弹。这又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是火箭回收容易暴露导弹的发射地点,容易遭致敌方的报复性的打击,因为各国在军事上保密最严的就是导弹隐蔽发射,而火箭回收最大的不足就是可直接暴露发射地点。而且,军用发射一般的窗口期要求特殊,为了保密的原因又往往选择特殊的飞行路径,所以发射场往往选择在偏远地区,所以回收的难度将相当大。而对于有些国土面积狭小的国家来说,一般火箭发射不久就飞出了国境,根本无法保证能够第一时间赶到火箭的回收地点,如果被其他国家弄走了会造成重大泄密和损失。因此来看,研究和实验性的导弹发射可以使用回收技术,但真正的实战时的导弹发射是不能用的。(来源:腾讯新闻-军事要闻)基本上不能;也无此意义。
1. 战争以打赢 (或者最大限度伤害对方) 为目标,导弹一旦发射,助推级要把吃奶的力气都使上,全力给上面级和弹头加速,不会有余力减速和着陆;如果有此余力,无论用来增加射程、增加载荷还是增加机动能力,都比回收助推级更划得来。
2. 只有配备了 [能反复点火、且推力能大范围即时调整的发动机] 的 [液体燃料] 火箭才能用自身动力安全着陆;然而除了少数超远程重型导弹外,绝大多数军用导弹都使用固体燃料,点完火就一烧到头,既没法即时调整推力,更没法中途关机再重新点火,所以不能用自身动力着陆;再则,固体燃料助推级的主要成本在燃料生产、浇铸成形和非常危险的人工修形上,回收一个烧完的空筒不但没多少经济价值,还要因为伞降系统增加的重量、空间而劣化本身就捉襟见肘的运载能力,对于导弹本身没啥正面意义不说,对于发射国来说简直是自断生机。
3. 导弹发射基地的使命就是“超猛一波流”,之后便是听天由命,就算超远程重型导弹的助推级真的飞回来、安全着陆,从目前的技术来看也不可能在数分钟内重新完成吊装进发射井、安装上面级和弹头、加注燃料的流程;之后……导弹发射基地已经被对方的导弹洗成大坑了,没有“之后”了。
4. 如果真的还有再装填、再发射的机会,除了三生有幸这样的小概率外,就只能是敌人太弱被一波揍趴了,或者敌人太软被一波揍怂了;但如果是这种情况,也就没必要再来一轮了。目前大家送卫星,宇航员上天的火箭都是一次性的,一路丢了。你开车到上海会就把车扔了不要吗?是不是加了油,继续用。 一个火箭本身的造价可能是燃料的十倍,如果能够回收,而再加燃料又可再用,可以省90%的发射费用 - 数百万美元。
人类史上第一次海上回收火箭是怎么做到的
美国当地时间2016年12月21日晚,特斯拉公司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创办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以下简称SpaceX)发射的“猎鹰9”火箭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成功实现第一节火箭软着陆,从而开创了火箭从太空直接垂直回收的历史。——常识科技篇。运载火箭回收有两大难点:一、让火箭第一级在分离后垂直下降的难度;二、精准降落在没有锚定且只有足球场大小的浮动平台上极其困难,且着陆的精度要求在10米以内。
回收火箭首先要解决火箭着陆的精度问题,要能够回收到预定地点。其次火箭要以垂直的姿态降落,必须解决姿态控制问题,而越是竖长的物体,就越难以控制。此外,还要解决减速问题,必须是软着陆,又不用降落伞,所以只能用反向推力装置。而且,回收的过程是一个变速过程,在这个变速过程中如何始终解决好以上几大问题,难度非常高。就回收平台来说,在海上平台上回收火箭比陆地平台更难,因为陆地上气象条件更好,回收面积也百以更大,平台更稳定。不过,在陆上降落意味着火箭在空中飞行距离可能更长,消耗的燃料更多。——常识科技篇。
分享或转载请并注明原出处:https://news.yaliaojie.com/news/2949.html
本信息由鸭寮街发布,不代表鸭寮街立场和观点,如标记有误或者侵犯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