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吃饺子的说法(立冬和冬至哪个吃饺子)

来源:bianji2 时间:2022-01-08 07:40 阅读

冬至要吃饺子?有什么说法?

听说吃饺子,会顺利.冬至大过年

五邑民间把冬至与春节、端午、中秋并列为四大节,又说:“冬至大过年。”冬至节比不上春节、端午、中秋那般热闹,气氛是安祥肃穆的。

冬至习俗,最重要的是祭祀祖先。各家各户均劏鸡、、杀鸭或宰鹅,具备酒肉、果品、糍糕、汤圆,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然后合家吃一顿丰盛的晚宴,以庆团圆,贺丰收。

冬至祭祀祖先,汤圆是必不可少的。秋收过后,新糯上场,家家户户早已舂好糯米粉。便做起汤圆来了。汤圆有多种,一般 以糯米粉为皮,红糖块作馅,叫糖心汤圆;也有把炒熟的芝麻、花生捣碎与砂糖拌匀作馅的,叫麻蓉汤圆;有将湿糯米粉搓圆压扁,以浓浓的姜糖水煮之,谓之糖包汤圆,又叫“糖不甩”;还有一种是咸汤圆,不包馅,以猪肉、虾米、萝卜丝、芥菜丝滚汤煮之。拜祭祖先后,家人围桌共食汤圆,取合家围圆之意。除合家共食外,还要分赠隔离邻舍,共庆丰收。有首民谣唱道:“十一月,云冬至,家家户户煮圆糍,扛(捧)碗婆婆共隔(邻)篱,唔扛大姐一肚气。”虽然冬至汤圆家家有,仍需互相馈赠,以示相敬睦邻。 秋收之后,冬至到来,又要为明年的生计作准备了。台山《农家十二月歌》中唱道:“十一月到,冬至节来;捣米舂糍,又吃团仔。间屋漏水,整过上盖;粪厕亦烂,要去补培。担谷出粜,有钱银使;箩篸簸箕,大盖小盖,筲箕碓磨,埕罂缸瓦,盘煲碗碟,都要买齐。”农民生活,此时外驰内张,从生产生活的安排和经济开支这个角度上说,确是“冬至大过年”了。

--------------------------------------------------------------------------------------------------

冬至大过年

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最受重视,除了节气,历法等自然条件,恐怕还有生活上的因素。

据说,在古代,这一天是各种契约的签订和履行之日。古人让渡田地、房产、往往都在八月中秋之日言定,并付出部分价款,到了冬至这一天,双方便正式交割签约。

人类是经济动物,产业的得失,关系个人,家族生活,其意义与祈谷丰登,求老天爷恩赐,在本质上并无别—同样含有维持生活、延续生活生命的意思。也许,由于这种观念,故向来有“冬至”大似“年”的说法。

“冬至”这一天,已有“年”的气氛,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年之中最长的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这叫“添岁”,表示“年”虽还没有过,但实际上大家已加了一岁。各地的风俗民情或不尽相同,不过大致是相似的,其中比较有趣的是:

做冬至圆时,顺便用糯米粉做一些小动物,捏成各种形状,蒸熟了给孩子们当玩具,让他们开心。

吃圆以前,在各处门、窗、桌、柜、床、灯等后面,都要分别粘附一个圆子,称为“耗饷”,要等到“送灶”以后,才取下来焙烤。这时如果家中的孕妇的话,圆子“膨发”,就会生男,否则,就会生女。

还有,吃圆子人口必须成双成对,也就是两粒两粒地吃;吃到最后一匙,如若剩余两粒,已婚人士将会万事如意;剩下一粒,单身未婚者将会凡事吉祥。

还有些家庭,在冬至这一天,照老例要封“利事”给下人。傍晚,就用应时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然后大快朵颐一番。

也有在这一天“晒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过,在这天的太阳下暴晒后,收藏起来,留给日后有病的人煮粥吃,据说有康复效果。冬至过后,大约已是十一月的中旬或下旬,一年也过去十一个月了。踏入十二月,已是所谓“腊月”。

--------------------------------------------------------------------------------------------------

冬至大过年

从内地来的人,都会对广东的冬至节留下深刻的印象———那种团聚热闹的景象,类似北方的“腊八节”。

今年的冬至是12月21日,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过后,就进入了全年最寒冷的阶段。

冬至还是个传统节日。广州俗谚云:“冬至大过年”,又曰:“肥冬瘦年”。即过冬比过年还要丰盛。在冬至节那天,广东不少地方的人们要蒸糕,做粒粑、汤圆等,并杀鸡杀鸭,准备一顿丰盛的晚餐,庆祝一番。过去广府地区还有“冬至鱼生,夏至狗肉”的习惯,但因食鱼生不够卫生,后改为“打边炉”(火锅),还有开锅狗肉。

冬至吃饺子的说法

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是什么?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各大超市商场等饺子卖的都很“俏”。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为什么冬至这天要吃饺子呢?据说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我们这里吃汤圆~

分享或转载请并注明原出处:https://news.yaliaojie.com/news/2800.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